中性粒细胞缺乏(粒缺)伴发热是血液病患者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(HSCT)后常见的合并症。全国11 家血液病中心参与的一项多中心、前瞻性、观察性研究,纳入1139例血液病患者,共发生784例次粒缺伴发热,粒缺持续21d时,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为81.9%。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,临床证实的感染约占54.7%,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依次为肺、上呼吸道、肛周、血流[1]
恶性血液病患者,免疫力极度低下,在诱导阶段易出现侵袭性真菌病,虽然曲霉发生率更高,但应注意曲霉合并毛霉感染等可能性。针对反复发热的血液病患者,为尽快查找病原菌,外周血NGS和BALF-NGS宜尽早,针对真菌感染可增加PCR的相关检测,提高真菌检测的覆盖度,必要时可重复多次。基于mNGS通过分析临床标本中微生物的DNA/RNA含量与丰度来判断致病菌,有望提高病原检测的敏感性,缩短检测时间,对罕见病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优势。
参考文献:
[1] 闫晨华,等.中华血液学杂志.2016;37(3): 177
视频链接:https://e.dxy.cn/broadcast/live/id/23508
视频二维码: (扫描二维码后点击观看课程进行观看)